产品中心

火狐体育投注靠谱不:新浪新闻探索大会|张修征:坚定不移的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计算生态
2023-12-31 19:56:12 | 来源:火狐体育靠谱吗 作者:火狐体育投注靠谱不

  12月20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微博、新浪新闻主办的“数字力量,探索无穹”2023探索大会在北京拉开序幕。华为公司副总裁、华为云中国区总裁张修征分享了题为《携手探索,给世界一个更优选择》的演讲。

   华为从技术创新角度来讲,我们想跟大家一起探索,有没有可能在当前的情况下,给世界一个更优的选择,我们也不叫最优,也不叫次优,我们大家都希望给一个最更优的选择。今年是2023年恰恰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30年, 1993年互联网进入中国,到今年的2023年,这30年的时间,我们从传统的2G、3G到5G,从传统的模拟通讯到现在的全光IP通讯,每次技术迭代都推进了世界的发展,推进了整个生活方式的改变,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到今天的AIGC的发展,技术迭代进步会带来很多的变化,现在AI驱动的创新大潮向我们铺面而来,我们怎么应对这个事情,我们也有自己的思考。

  在20年前, 2003年发生了一件事情是美国思科起诉华为,美国思科是全球最大的数据通讯公司,恰恰也是那一年华为确定了 All-IP的战略,我们大家都认为从模拟走向数字的过程中,ATM、IP之争我们大家都认为拥抱了整个IP,用十年的时间华为构建了自己IP的能力,也就是说在2013年的时候华为又确定了All Cloud的战略,我们大家都认为未来的世界是云化的世界,软件会吞吞噬一切,云会吞噬一切。十年之后的今天,华为又确定了All Intelligence全智能的战略,同时我们大家都认为全智能战略之后,反过来我们在IP领域,在光领域,在云上面会继续加大投资。我们大家都认为世界的发展是迭代的,早上有一个时空对话,它是一个渐进式的创新。我们很多企业很多国家希望能够通过一种颠覆式绝对没基础的领空就能够超越,实际上并不现实,我们得知每次所谓的颠覆和超越都是构建在坚实的前人发展基础上面,华为确定了All Intelligence战略之后,我们在IP上面,在云上面的投入也会促进加大,我们大家都认为未来的千行百业的智能化一定要有一个牢靠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我们讲的要有扎实的根的技术,以及繁荣的算力生态,还有一个很强的算力底座,在这上面我们才能够支撑到千行百业的智能化。

  2019年的时候我曾经画过两棵树,最边上是欧美的科技树,它的发展是比较完整的,大家都知道树先种种子从根上发芽,欧美的科技树的发展它是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包括它的半导体包括整个芯片制造原材料,各种技术发展带来美国整个运营商建的非常好的高速互联网,美国整个繁荣的互联网经济,包括现在的Facebook、微软、谷歌的发展,它的科技树是非常完整的。过去30年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科技树最早是建立在美国的根系之上的,也就是过去这十年我们才开始往地下扎根,之前咱们国家不管是BAT也好,整个发展都非常快,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互联网应用枝繁叶茂,三大运营商都发展的非常快,我们在半导体,在操作系统,在数据库,差距是非常大的,这也带来了这两年大家面临的困境。

  在这个时候我们希望做一些事情,2017年9月23号华为发布了在未来根技术上的战略,我们希望硬件开放,软件开源,势能伙伴发展人才。其实我们构建三个力:第一个我们认为国家未来的技术体系要有极限的生存力,在极端的生存下面,我们国内的企业能不能完全摆脱国外技术的封锁,来突破芯片,核心器件供应链卡脖子的问题,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们发展的根技术,根技术不仅仅有而且好用,要有竞争力,构建以芯片和操作系统为核心的安全自主,并且能够先进的一个生产体系,自主可控,但是不先进那也是不行的。第三点要想发展壮大超越别人还要有一个生态的力,全栈的生态发展也需要有竞争力,而且整个生态要兼容有规模的投入,有迁移工具和经验的支持,这里面我们也有信心,刚才高老师也提到我们国家能不能打造自己的计算体系,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和在座的各位一起来打造先进的安全的计算机底座,完善整个ICT产业的生态,向下要扎到根,向上能够捅破天,让世界有一个更优的选择。

  汇报几个进展,第一个我们对标英特尔的通用CPU我们叫做鲲鹏,2019年7月23号华为首次发布了鲲鹏的技术版本,后续又发布了鲲鹏的开发框架等等,我们坚持硬件开放,软件开源,势能伙伴发展人才的战略。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发展了12家硬件伙伴,有200多万鲲鹏的发展者,有13500多个鲲鹏的方案,目前大家能够正常的看到鲲鹏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家也比较关注昇腾,除了通用技术以外还有AI技术,GPU买不到,华为我们是怎么做的,最早在2018年的时候就发布了一个310推理的芯片,2019年发布了升腾910的训练芯片,但是过去几年我们被美国制裁,相当于我们的发展被锁死了,但是今年我们又开始重新解锁开始往前发展。但是过去5年我们也没有停下来,我们坚定的投入人工智能的产业,围绕根技术突破来构建以昇腾芯片为核心的坚实的算力底座等一系列的开发流程线。

  目前也已经构建了整个完整的AI产业生态,在处理信息层面目前昇腾已经可以对标英伟达,但是国内有一大半以上的大模型,已经跑在了昇腾下面,剩下的很多大模型也都在测试过程当中,我们在互联网在金融,在智慧城市等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事实上目前我们跟英伟达最大的差距还在生态上面,在各个算子上面,我们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是这个差距仅靠华为一家是很难完全补齐和超越的,也需要在座的各位需要很多企业和我们一起双向奔赴,我们大家都希望通过大家一起努力,国产的智能算力的发展,能够得到一个长足的进步,能够补齐短版,甚至未来能够逐步的在一些领域进行超越。

  谈到芯片,下面就要谈操作系统,鸿蒙是华为自主研发的全场景的分布式系统,到今年8月份整个用户数超过了7亿,2019年我们开源了,成立了开源社区,目前为止整个注册开发者超过了200万,我们开发的工具的活跃用户数超过了40万,每天的API的调用率超过了590亿次,而且有300多家高校已经加入了整个鸿蒙生态的发展计划。目前OpenHarmony整个终端硬件终端已经超过了400多款,现在判断OpenHarmony已经成为下一代智能终端超越系统根系统和万物互联的底座,我们也感常多的开发者,很多企业在鸿蒙上面对华为的支持,包括新浪率先拥抱了华为的原生系统,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拥抱鸿蒙原生。

  提到操作系统大家往往知道鸿蒙,很多人会忽略服务器操作系统,这是另外一块大家看不到的东西,我们有微软,红帽,但是这些企业慢慢的都在逐步的退出中国,我们开始构建了国内的基于欧拉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我们也是2019年的12月30号也是在北京,正式宣布了openEuler的开源,成立了openEuler的社区,从社区建立之日起,我们就希望它立足于源于中国融入全球的大型的技术软件的开源社区。开源四年以来,我们已经对接了全球四大开源基金会,我们经过四年的发展目前openEuler的社区伙伴已经超过了1000家,核心的贡献者有1.5万个,支持的软件超过了3.5万个,今年最新的消息openEuler的操作系统在服务器端装机量已经成为中国市场份额第一,达到了36.8%,这是IDCD的报告,openEuler已经成为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事实上的第一,我们一路走过来是非常艰辛的,目前为止openEuler已经覆盖了国产算力的百分之百的底座,包括政府、金融、运营商、电力制造、医疗、教育11个行业的头部企业的核心应用都已经跑在了openEuler上面,而且目前装机量第一年2019年宣布的时候,刚开始只装了几万套,到今年500多万套,中国新增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市场份额之一,这一点非常的不容易。

  谈到操作系统接下来是数据库,大家都知道Oracle数据库非常的牛,我们华为自己也用了27年,但同时我们在2001年的时候,华为就自己研发自己的数据库,我们叫做GaussDB。目前为止我们战略投入20多年,这里面在美国制裁之后,我们秉承着一个“自己的降落伞自己跳,自己的狗粮自己吃的原则”,率先在内部用华为的GaussDB替换了用了27年的数据库,我们之前自己有600多套数据库,有3200亿行的代码,我们用了35个小时,一天半的时间就把它切换到了华为的GaussDB上面,而且整个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内部用完以后,我们也把GaussDB开放出来给各个企业用,目前工商银行、邮储银行、建设银行、招行,包括华夏银行等等,大的金融机构都已经开始目前有50多家金融机构用了华为的GaussDB。同时也把GaussDB进行了开源,所以包括像海量数据等等,国产的数据库的厂商也都在GaussDB上面创建了自己的社区,目前整个GaussDB的软件下载量已经超过了180多万次,内核代码超过了240多万行,预计今年整个GaussDB在非云的集中式数据库的市场份额将突破20%,我们大家都希望明年也能够突破30%,这样的话整个国产的数据库又可以真正的立足住根,这是数据库的发展。

  其实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我们说芯片设计,我们要有EDA,做软件开发要写软件,还有一个写软件的软件也是用的西方的,这是在美国中美科技战之后也得到了限制,这个怎么办?我们华为也自研了CodeArts,我们看到企业的整个研发平台都是由多个开源软件组成的,集成度不高。华为自己过去三年时间,华为自己的11.7万的研发员工还有11万的软件外包员工,自己打通了需求开发测试部署全流程,我们有38个组件,同时在CodeArts里面也集成了盘古模型的能力,可以以一句话代码生成,一个按键就可以进行应用率测试,目前华为的CodeArts在全国已经325万的开发者在使用CodeArts,有超过1万家企业在使用国产的自主可控的开发的工具链。这里面大家耳熟能详的像中海油、顺风、国家官网、比亚迪等等都在使用国产的华为的开发工具链,用用户的话来说通过新的工具链开发,可以进一步释放我们的生产力,因为我们更了解国产的开发者的开发习惯,更了解国内的整个生产制造的环境,我们用适合自己的开发工具,来替代过去的开源的开发工具,会更好用,我们也可以给世界一个更优的选择。

  我讲了操作系统,讲了数据库,讲了工具链,大家都关注大模型的问题,文心一言也好,科大讯飞的大模型也好,整个国内大模型发展非常好,华为做大模型做什么?我们有一个原则只要其他公司做的比较好的大模型,能实现的功能我们就不会重点投入,我们希望还是聚焦自己的擅长领域,我们希望我们的AI能够对准工业场景,对准科学场景去做。不做诗只做事,要做事要做难事,要解难题,我们发现目前整个大模型在落地过程当中有几个问题,第一个讲通用大模型,通用性强的时候专业性就会弱一点,刚才高老师讲了,我们很多互联网企业,或者平台企业我们懂技术但是不懂行业,行业knowhow不够,这个时候落地行业是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的,要明白行业的很多流程要给出准确的回答,这是一个挑战。还有大模型知识非常多,但是技能是不够的,作为通用大模型,场景比较复杂,怎么能够实现能说会看能想会算,我认为这也是一大挑战。

  还有数据,现在很多企业把数据已经作为核心资产,怎么能够有效的存储和挖掘这些数据,而且同时企业又不放心把数据交给你,数据的合规保护也是问题,我们也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也把大模型分成三层,第一个我们自己聚焦做好通用大模型,包括NLP,包括预测大模型等等。同时我们也会和我们的行业头部企业一起,头部客户一起来构建行业大模型。再往上是场景的模型,我们很多企业,华为目前聚焦在煤矿、制造、金融、数字政府几个领域,我们是希望跟这些企业构建针对行业场景的大模型,来慢慢的释放我们AI的生产力。

  我们跟西方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差距有两方面,美国OpenAI和谷歌之间的竞争,这种寡头的竞争可以促进AI的发展同时在底层算力方面有很强的基础,我们算力获取很困难的情况下怎么办,我们回过头看不能仅仅只局限于算力,我们讲算力不能只看算力,算力里面还有存力,还有运力,还有电力,我认为这都是要综合的考虑新的算力底座的定义。在这个过程中,华为能干什么?我认为在新的大模型时代,大模型需要大算力,大存力,大运力和大的电力系统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华为我们思考自身的能够做的事情,我们希望过去30年华为在IDC领域的积累,包括在大带宽上的积累,包括在全光上的投入,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优势综合起来,来解决我们在AI算力底座基础上的一些短版,甚至实现一些局部的超越,这里面我们希望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个是连算比的问题,大模型的需求已经超过了以前的单GPC的需求,必须通过多芯片的连接来实现运算,带宽需求是非常大的,英伟达是因为收购了BI之后它才有很强的带宽连接领域,华为在这个领域投入30年了,我们在IP领域,在全光通讯领域我们有非常深的积累,我们能不能把这种连接的能力,带宽能力在数据中心内的运算能力和传输能力做到极致,极大的优化效率,把这个结构进行优化。

  第二个问题容量的问题,大模型训练和推理过程当中必须有海量的数据运算,需要海量的内存的容量,还有一个存算比,刚才倪光南院士讲到了我们国家的存储在大的算力基础上面能不能发展起来,AI每次操作都要从内存度数据,内存读取的带宽也要非常大才行,我们怎么能够改变过去组成式的结构,我们能不能用对等的结构极大的简化数据中心的结构来实现性能的超越,来发挥多技术融合的优势,进行架构的创新,这也是我们思考的一个过程。

  我们希望真正能够发挥存储网络方面的优势,包括大运力的网络,包括100T的超宽的DC,包括高性能存储,我们希望能够打破数据存储读写的瓶颈,来提供一个可持续澎湃的算力。我们希望综合在连接方面的能力,连接+计算结合在一起,来实现未来架构的创新,支持好国内的百模千态的发展以及千行百业的智能化。在今年年底的时候我们贵安的AI算力中心基本上算是亚洲最大的了,我们还在持续投入,明年大概有几十万张卡会在华为的数据中心去建设部署,我们在贵安,在乌兰察布,在安徽的芜湖会构建三个超大的几十万张卡级别的AI的智能中心来支撑好大模型的发展。

  我们大家都认为数字科技的发展要有几个驱动力,这个驱动力第一个是基础研究,咱们国家的整个发展,产品制造,产品的研发,但是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一些基础的研究我们比较薄弱,但是基础研究我们认为是未来发展的根基推动力。第二应用的创新,通过应用创新来滋补回馈基础研究。第三产业生态,想提几点我们的建议。

  第三生态协同,只有大规模的使用才能够拉动国家计算产业根本性的进步和发展,我们鲲鹏也好,昇腾也好,相比较应用了几十年的CPU和GPU,相对来说可能在生态上面在应用上面还有一些差距,但是你不用它就不能够进步,你只有用起来了,才能够进步,我希望大家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仅靠华为的力量,仅靠做GPU,做NPU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更多的产业链的伙伴一起,来持续的推进,我认为这样才能发展。倪光南院士最近两年有一个核心的观念,第一个自主可控,第二核心技术的发展是根基,第三一定要上下游整合,才能够实现产业的发展。探索一定充满了很多的未知充满了很多变数,我们相信做难事必有所得,只要我们砥砺前行一点点往前走,我们相信一定能够为中国数字科技的发展,能够趟出一条路上,我们也能够给世界另一种选择。

  12月20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微博、新浪新闻主办的“数字力量,探索无穹”2023探索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华为公司副总裁、华为云中国区总裁张修征分享了题为《携手探索,给世界一个更优选择》的演讲。

   华为从技术创新角度来讲,我们想跟大家一起探索,有没有可能在当前的情况下,给世界一个更优的选择,我们也不叫最优,也不叫次优,我们希望给一个最更优的选择。今年是2023年恰恰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30年, 1993年互联网进入中国,到今年的2023年,这30年的时间,我们从传统的2G、3G到5G,从传统的模拟通讯到现在的全光IP通讯,每次技术迭代都推进了世界的发展,推进了整个生活方式的改变,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到今天的AIGC的发展,技术迭代进步会带来很多的变化,现在AI驱动的创新大潮向我们铺面而来,我们怎么应对这个事情,我们也有自己的思考。

  在20年前, 2003年发生了一件事情是美国思科起诉华为,美国思科是全球最大的数据通讯公司,恰恰也是那一年华为确定了 All-IP的战略,我们认为从模拟走向数字的过程当中,ATM、IP之争我们认为拥抱了整个IP,用十年的时间华为构建了自己IP的能力,也就是说在2013年的时候华为又确定了All Cloud的战略,我们认为未来的世界是云化的世界,软件会吞吞噬一切,云会吞噬一切。十年之后的今天,华为又确定了All Intelligence全智能的战略,同时我们认为全智能战略之后,反过来我们在IP领域,在光领域,在云上面会继续加大投资。我们认为世界的发展是迭代的,早上有一个时空对话,它是一个渐进式的创新。我们很多企业很多国家希望通过一种颠覆式完全没有基础的领空就能够超越,其实并不现实,我们发现每次所谓的颠覆和超越都是构建在坚实的前人发展基础上面,华为确定了All Intelligence战略之后,我们在IP上面,在云上面的投入也会进一步加大,我们认为未来的千行百业的智能化一定要有一个牢靠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我们讲的要有扎实的根的技术,以及繁荣的算力生态,还有一个很强的算力底座,在这上面我们才能够支撑到千行百业的智能化。

  2019年的时候我曾经画过两棵树,最边上是欧美的科技树,它的发展是比较完整的,大家都知道树先种种子从根上发芽,欧美的科技树的发展它是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包括它的半导体包括整个芯片制造原材料,各种技术发展带来美国整个运营商建的非常好的高速互联网,美国整个繁荣的互联网经济,包括现在的Facebook、微软、谷歌的发展,它的科技树是非常完整的。过去30年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科技树最早是建立在美国的根系之上的,也就是过去这十年我们才开始往地下扎根,之前咱们国家不管是BAT也好,整个发展都非常快,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应用枝繁叶茂,三大运营商都发展的非常快,我们在半导体,在操作系统,在数据库,差距是非常大的,这也带来了这两年大家面临的困境。

  在这个时候我们希望做一些事情,2017年9月23号华为发布了在未来根技术上的战略,我们希望硬件开放,软件开源,势能伙伴发展人才。其实我们构建三个力:第一个我们认为国家未来的技术体系要有极限的生存力,在极端的生存下面,我们国内的企业能不能完全摆脱国外技术的封锁,来突破芯片,核心器件供应链卡脖子的问题,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们发展的根技术,根技术不仅仅有而且好用,要存在竞争力,构建以芯片和操作系统为核心的安全自主,还可以先进的一个生产体系,自主可控,但是不先进那也是不行的。第三点要想发展壮大超越别人还要有一个生态的力,全栈的生态发展也需要存在竞争力,而且整个生态要兼容有规模的投入,有迁移工具和经验的支持,这里面我们也有信心,刚才高老师也提到我们的祖国能不能打造自己的计算体系,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和在座的各位一起来打造先进的安全的计算机底座,完善整个ICT产业的生态,向下要扎到根,向上能够捅破天,让世界有一个更优的选择。

  汇报几个进展,第一个我们对标英特尔的通用CPU我们叫做鲲鹏,2019年7月23号华为首次发布了鲲鹏的技术版本,后续又发布了鲲鹏的开发框架等等,我们坚持硬件开放,软件开源,势能伙伴发展人才的战略。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发展了12家硬件伙伴,有200多万鲲鹏的发展者,有13500多个鲲鹏的方案,目前你们可以看到鲲鹏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家也比较关注昇腾,除了通用技术以外还有AI技术,GPU买不到,华为我们是怎么做的,最早在2018年的时候就发布了一个310推理的芯片,2019年发布了升腾910的训练芯片,但是过去几年我们被美国制裁,相当于我们的发展被锁死了,但是今年我们又开始重新解锁开始往前发展。但是过去5年我们也没有停下来,我们坚定的投入人工智能的产业,围绕根技术突破来构建以昇腾芯片为核心的坚实的算力底座等一系列的开发流程线。

  目前也已经构建了整个完整的AI产业生态,在处理信息层面目前昇腾已能对标英伟达,但是国内有一大半以上的大模型,已经跑在了昇腾下面,剩下的很多大模型也都在测试过程当中,我们在互联网在金融,在智慧城市等等所有的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事实上目前我们跟英伟达最大的差距还在生态上面,在各个算子上面,我们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是这个差距仅靠华为一家是很难完全补齐和超越的,也需要在座的各位需要很多企业和我们一起双向奔赴,我们大家都希望通过大家一起努力,国产的智能算力的发展,能获得一个长足的进步,能够补齐短版,甚至未来能够逐步的在一些领域进行超越。

  谈到芯片,下面就要谈操作系统,鸿蒙是华为自主研发的全场景的分布式系统,到今年8月份整个用户数超过了7亿,2019年我们开源了,成立了开源社区,目前为止整个注册开发者超过了200万,我们开发的工具的活跃用户数超过了40万,每天的API的调用率超过了590亿次,而且有300多家高校已经加入了整个鸿蒙生态的发展计划。目前OpenHarmony整个终端硬件终端已超越了400多款,现在判断OpenHarmony慢慢的变成了下一代智能终端超越系统根系统和万物互联的底座,我们也感常多的开发者,很多企业在鸿蒙上面对华为的支持,包括新浪率先拥抱了华为的原生系统,慢慢的变多的企业都在拥抱鸿蒙原生。

  提到操作系统大家往往知道鸿蒙,很多人会忽略服务器操作系统,这是另外一块大家看不到的东西,我们有微软,红帽,但是这一些企业慢慢的都在逐步的退出中国,我们开始构建了国内的基于欧拉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我们也是2019年的12月30号也是在北京,正式公开宣布了openEuler的开源,成立了openEuler的社区,从社区建立之日起,我们就希望它立足于源于中国融入全球的大型的技术软件的开源社区。开源四年以来,我们已对接了全球四大开源基金会,我们经过四年的发展目前openEuler的社区伙伴已超越了1000家,核心的贡献者有1.5万个,支持的软件超过了3.5万个,今年最新的消息openEuler的操作系统在服务器端装机量慢慢的变成了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达到了36.8%,这是IDCD的报告,openEuler慢慢的变成了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市场占有率事实上的第一,我们一路走过来是非常艰辛的,目前为止openEuler已经覆盖了国产算力的百分之百的底座,包括政府、金融、运营商、电力制造、医疗、教育11个行业的头部企业的核心应用都已经跑在了openEuler上面,而且目前装机量第一年2019年宣布的时候,刚开始只装了几万套,到今年500多万套,中国新增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市场占有率之一,这一点非常的不容易。

  谈到操作系统接下来是数据库,大家都知道Oracle数据库非常的牛,我们华为自己也用了27年,但同时我们在2001年的时候,华为就自己研发自己的数据库,我们叫做GaussDB。目前为止我们战略投入20多年,这里面在美国制裁之后,我们秉承着一个“自己的降落伞自己跳,自己的狗粮自己吃的原则”,率先在内部用华为的GaussDB替换了用了27年的数据库,我们之前自己有600多套数据库,有3200亿行的代码,我们用了35个小时,一天半的时间就把它切换到了华为的GaussDB上面,而且整个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内部用完以后,我们也把GaussDB开放出来给各个企业用,目前工商银行、邮储银行、建设银行、招行,包括华夏银行等等,大的金融机构都慢慢的开始目前有50多家金融机构用了华为的GaussDB。同时也把GaussDB进行了开源,所以包括像海量数据等等,国产的数据库的厂商也都在GaussDB上面创建了自己的社区,目前整个GaussDB的软件下载量已超越了180多万次,内核代码超过了240多万行,预计今年整个GaussDB在非云的集中式数据库的市场占有率将突破20%,我们大家都希望明年也能够突破30%,这样的话整个国产的数据库又可以真正的立足住根,这是数据库的发展。

  其实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我们说芯片设计,我们要有EDA,做软件开发要写软件,还有一个写软件的软件也是用的西方的,这是在美国中美科技战之后也得到了限制,这个怎么办?我们华为也自研了CodeArts,我们正真看到企业的整个研发平台都是由多个开源软件组成的,集成度不高。华为自己过去三年时间,华为自己的11.7万的研发员工还有11万的软件外包员工,自己打通了需求开发测试部署全流程,我们有38个组件,同时在CodeArts里面也集成了盘古模型的能力,可以以一句话代码生成,一个按键就能够直接进行应用率测试,目前华为的CodeArts在全国已经325万的开发者在使用CodeArts,有超过1万家企业在使用国产的自主可控的开发的工具链。这里面大家耳熟能详的像中海油、顺风、国家官网、比亚迪等等都在使用国产的华为的开发工具链,用用户的话来说通过新的工具链开发,能更加进一步释放我们的生产力,因为我们更了解国产的开发者的开发习惯,更了解国内的整个生产制造的环境,我们用对自己最合适的开发工具,来替代过去的开源的开发工具,会更好用,我们也可以给世界一个更优的选择。

  我讲了操作系统,讲了数据库,讲了工具链,大家都关注大模型的问题,文心一言也好,科大讯飞的大模型也好,整个国内大模型发展非常好,华为做大模型做什么?我们有一个原则只要其他公司做的比较好的大模型,能实现的功能我们就不会重点投入,我们大家都希望还是聚焦自己的擅长领域,我们大家都希望我们的AI能够对准工业场景,对准科学场景去做。不做诗只做事,要做事要做难事,要解难题,我们得知目前整个大模型在落地过程中有几个问题,第一个讲通用大模型,通用性强的时候专业性就会弱一点,刚才高老师讲了,我们很多互联网公司,或者平台企业我们懂技术但是不懂行业,行业knowhow不够,这样一个时间段落地行业是需要很强的专业相关知识的,要明白行业的很多流程要给出准确的回答,这是一个挑战。还有大模型知识非常多,但是技能是不够的,作为通用大模型,场景很复杂,怎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能说会看能想会算,我认为这也是一大挑战。

  还有数据,现在很多企业把数据已作为核心资产,怎么可以有明显效果地的存储和挖掘这一些数据,而且同时企业又不放心把数据交给你,数据的合规保护也是问题,我们也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也把大模型分成三层,第一个我们自己聚焦做好通用大模型,包括NLP,包括预测大模型等等。同时我们也会和我们的行业头部企业一起,头部客户一起来构建行业大模型。再往上是场景的模型,我们很多企业,华为目前聚焦在煤矿、制造、金融、数字政府几个领域,我们是希望跟这一些企业构建针对行业场景的大模型,来慢慢的释放我们AI的生产力。

  我们跟西方的差距是比较大的,差距有两方面,美国OpenAI和谷歌之间的竞争,这种寡头的竞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AI的发展同时在底层算力方面有很强的基础,我们算力获取很困难的情况下怎么办,我们回过头看不能仅仅只局限于算力,我们讲算力不能只看算力,算力里面还有存力,还有运力,还有电力,我认为这都是要综合的考虑新的算力底座的定义。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华为能干什么?我认为在新的大模型时代,大模型需要大算力,大存力,大运力和大的电力系统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华为我们思考自身的能够做的事情,我们大家都希望过去30年华为在IDC领域的积累,包括在大带宽上的积累,包括在全光上的投入,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优势综合起来,来解决我们在AI算力底座基础上的一些短版,甚至实现一些局部的超越,这里面我们大家都希望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个是连算比的问题,大模型的需求已超越了以前的单GPC的需求,一定要通过多芯片的连接来实现运算,带宽需求是非常大的,英伟达是因为收购了BI之后它才有很强的带宽连接领域,华为在这样的领域投入30年了,我们在IP领域,在全光通讯领域我们有非常深的积累,我们能不能把这种连接的能力,带宽能力在数据中心内的运算能力和传输能力做到极致,极大的优化效率,把这个结构可以进行优化。

  第二个问题容量的问题,大模型训练和推理过程中必须有海量的数据运算,需要海量的内存的容量,还有一个存算比,刚才倪光南院士讲到了我们的祖国的存储在大的算力基础上面能不能发展起来,AI每次操作都要从内存度数据,内存读取的带宽也要非常大才行,我们怎么能够改变过去组成式的结构,我们能不能用对等的结构极大的简化数据中心的结构来实现性能的超越,来发挥多技术融合的优势,进行架构的创新,这也是我们思考的一个过程。

  我们大家都希望真正能够发挥存储网络方面的优势,包括大运力的网络,包括100T的超宽的DC,包括高性能存储,我们希望可以打破数据存储读写的瓶颈,来提供一个可持续澎湃的算力。我们大家都希望综合在连接方面的能力,连接+计算结合在一起,来实现未来架构的创新,支持好国内的百模千态的发展以及千行百业的智能化。在今年年底的时候我们贵安的AI算力中心基本上算是亚洲最大的了,我们还在持续投入,明年大概有几十万张卡会在华为的数据中心去建设部署,我们在贵安,在乌兰察布,在安徽的芜湖会构建三个超大的几十万张卡级别的AI的智能中心来支撑好大模型的发展。

  我们大家都认为数字科技的发展要有几个驱动力,这个驱动力第一个是基础研究,咱们国家的整个发展,产品制造,产品的研发,但是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一些基础的研究我们比较薄弱,但是基础研究我们认为是未来发展的根基推动力。第二应用的创新,通过应用创新来滋补回馈基础研究。第三产业生态,想提几点我们的建议。

  第三生态协同,只有大规模的使用才能够拉动国家计算产业根本性的进步和发展,我们鲲鹏也好,昇腾也好,相比较应用了几十年的CPU和GPU,相对来说可能在生态上面在应用上面还有一些差距,但是你不用它就不能够进步,你只有用起来了,才能够进步,我希望我们大家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仅靠华为的力量,仅靠做GPU,做NPU的力量远远不足,需要更加多的产业链的伙伴一起,来持续的推进,我认为这样才可以发展。倪光南院士最近两年有一个核心的观念,第一个自主可控,第二核心技术的发展是根基,第三一定要上下游整合,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产业的发展。探索一定充满了很多的未知充满了很多变数,我们始终相信做难事必有所得,只要我们砥砺前行一点点往前走,我们始终相信一定能为中国数字科技的发展,能够趟出一条路上,我们也能够给世界另一种选择。

上一篇:“美国正‘卧轨’阻挠中国但只会成为其芯片发展路上的减速带”!

下一篇:2023年我国MCU职业本钱结构剖析 原资料为首要组成部分